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

《過客》──旅人的眼光

市面旅遊書籍花多眼亂,但總是配合香港市場以介紹吃喝玩樂的旅遊指南為主,要找本香港人寫的純旅遊文學不容易。

今次我有緣遇上的是劉細良的《過客》。



旅途上,我們是過客。
作為過客,以一種外來者的距離看事物,角度會有點不同。


作者花較多筆墨在各地建築與社會、政治的關係。由巴黎凡爾賽宮、德雷斯頓聖母大教堂、柏林大屠殺紀念館、到希特拉那從未建成的日耳曼尼亞,作為過客遊走在當中,同樣能感受到建築營造的空間所帶來的情緒。


這讓我想起另一本讀過的書,五月天阿信《浪漫的逃亡》。建築系畢業的阿信以建築的眼光去看大家也許已去過無數次的東京、大阪、京都,你會發現日本除了賞櫻、溫泉、購物和拉麵外,還有更精彩的另一層世界。


修讀過藝術,我從來不會質疑建築與藝術在歷史文化中的影響力。但親身走進建築群、藝術品之間,跟看無數學術論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。

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學畢業第一次獨自旅行,那時候的我只有到主流旅遊景點的勇氣。還記得在梵帝岡踏進西斯汀小教堂的一刻,無論在書本上看過多少篇,都不可能不被舖天蓋地的米開朗基羅作品震撼。由《創造天地》、《創造亞當》、《挪亞方舟》、到祭壇背面那可怕的《最後審判》,在小小的空間裡就彷彿匆匆看了聖經所記的宇宙歷史一遍。


早前有位歐遊回來的朋友說︰「看過那些教堂,就明白為何所有人都相信了。」

這就是建築的力量。

當這種力量,運用在政治、思想改造上,效果同樣不能忽視。墨索里尼和希特拉都清楚這一點。

在我們生活的城市裡,我們不會以過客的角度去看每一個細節,倒是被這城市所營造的空間一點一滴地影響著。

當我們的政府拆掉我們的歷史、洗刷掉我們的本土文化、再關上原本常開大門並架起高牆,對這城市會帶來甚麼影響?


偶然以過客、旅人的眼光去看看自己生活的空間,可能會看得更清楚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